富余通
什么叫一座城市的DNA?
其实就是当地人的生活状态,特别是面对特殊情况的生活状态。
前不久,津城暴雨,天津不少地方都被淹了。在天津人的镜头下,我们能看到电动车的“乘风破浪”、外卖员的奋力前行,还有人直呼:“再大的雨也不能耽误我下班。”
看天津人面对暴雨的态度,“天津这个地方情况太复杂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。
这种“天塌下来当被盖”的松弛感,不是临时演技,而是刻进DNA的天津生存哲学。
天津的内涝问题由来已久。
因为天津地处海河下游低洼地区,加上九河下梢的特殊地理格局,泄洪能力常年吃紧。早在明清时期就有”水漫三岔口\"的记载,在上世纪还发生过几次大涝,这意味着天津人与水的较量从未停歇过。
近年来虽然城市投入巨资改造排水系统,但遇到瞬时强降水,依旧极易引发内涝。这就导致每年夏天,天津都会准时上演几回\"看海\"节目,整座城市瞬间被切换成\"华北威尼斯\"模式。
所以久而久之,天津人也就发展出了一套因地制宜的\"水城生存指南\"。
比如不管水淹得多“唬人”,该上班上班,该买菜买菜,日常生活是不能受影响的。
而这种“不受影响”,从他们在看不清地形时的出行状态就可见一斑。比如即使是淹水,天津人也照样会开车或者骑自行车出门——多数情况下,他们经验丰富,连水大概会淹到什么程度都了如指掌,哪条路能走、哪条路要绕,心里门儿清。
也有人好奇这样的情况下,开车压线扣不扣分,评论区马上给出标准答案:“扣,后来申诉成功。”你看看,都是经验。
万一计算失败真被困路上了,那也没辙。曾经就有人知道朋友被困小区里,想去接朋友但后来自己也被困在路上,车里进了水,只能等待救援车。
但当时救援车任务重,一时到不了,他就索性在路边洗起了头,把“既来之则安之”的随性发挥到了极致。
天津标配跳水大爷的生活也完全不受暴雨影响。暴雨天气里,年轻人在桥下躲雨刷手机,大爷们却在享受\"水上乐园\"的VIP待遇。
有的大爷逆流而上表演\"浪里白条\"——
有的大爷直接躺平水上漂浮,堪称行为艺术——
有网友神评论:\"虚假的天津是夏天局部下大雨,真实的天津就是全年局部下老头\",“掰掰们”的跳水日常,就是下刀子也拦不住啊。
还有始终坚持在一线工作的外卖小哥。其实雨天送外卖非常辛苦,特别是疾风骤雨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各种事故,外卖箱被冲飞的事情也时有发生,但即使积水再深,也挡不住他们风驰电掣的身影。
当然暴雨后的天津还是有其特别之处的。暴雨皮划艇可以说是天津人的保留项目。每年暴雨的季节都有人出来“游船”——
富余通
还培养不出优秀的水手,天津变幻莫测的水面也只有本地掰掰们可以驾驭。
还有人在雨中骑马出行,主打就是一个有什么交通工具用什么交通工具。
而在天津全民戏水的背后藏着的,是他们松弛感的来源,是那套“水来土掩,水大划船”的生活哲学。暴雨让津城变成了一场全城参与的水上“嘉年华”,让每个乐在其中的天津人真正成为了“津门摆渡人”。
有人说在天津,你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着急的人。因为这座城市的生存哲学就是“嘛都不叫事”。这反映出的并不是消极躺平、回避问题,而是直面生活的每一个问题,直到将问题变成趣味的日常。
喜剧演员李诞去天津玩了一趟,推荐大家去天津什么都不干,就坐在路边看。他拍的天津VLOG里全是些零散的生活切片,却又都有无限乐趣。
穿着“滴滴代驾”改的裤子的大爷,用独轮车“滑冰”的路人、空转头不吹风的电扇……所有的这些片段,就是将生活的细节放大,将趣味发挥到了极致。
天津就是有这种魅力,仿佛给每个人都发了一把放大镜,让大家停下忙碌的脚步,开始认真观察日子本身。当然也有网友这样调侃:因为天津好玩的地方不多,所以天津人好玩。
在“天津这个地方情况太复杂”的讨论里,人们看到的不是高楼大厦、也不是时尚商业,就是不加滤镜的生活。
路上跑着的乍一看都是车,定睛一看,可能什么品种都有。
正经的车也是有的,就是不一定在路上。它可能在医院挂号处、在公交车上、在病房里……
有网友评价,天津的街头就好像和平精英大厅,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在做各种各样的事。你也可能随机刷到一个天津限定NPC,但他们有什么样的活儿,就只能看运气了。
即便面对高考这样的人生大事,天津家长也保持着令人羡慕的松弛感。当其他城市的父母都在为孩子的高考分数揪心时,天津家长和考生,来了一段相声式对话。
考前家长嘱咐:别考太多分,考多了没有。
考完问,分够用不?只要够用就得了。
短短两个字,道出了天津人特有的价值度量衡:分数高低不重要,\"够用\"就是硬道理。
因为无论再大的事,也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天津人为啥这么乐呵?有人说,这是漕运码头“喂”出的底气!
过去有句老话叫“北京人讲玩,上海人讲穿,天津人讲吃”,体现天津人“生活在细节”的是他们对吃的态度——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街头小吃,只要是好吃,就能得到天津人的尊重。
天津人对吃的有多热爱呢?一个小视频拍的摆摊卖面包的天津人。俩人一边摆台一边买旁边摊位的小吃,还把自己的面包吃了不少。自己小摊上的面包卖没卖出去不知道,吃饱了是真的。评论区:天津人就这样,挣点钱,全得炫嘴里。
九河下梢的地理位置,让天津自古就是南北商贾云集之地。所有的河鲜、海鲜、面食、小吃在这里碰撞融合,最终形成了属于天津的、独特的“高碳水+河海两鲜”的饮食体系。
只是不管怎样的美食,核心都在“食”不在“美”。天津没有花里胡哨的“漂亮”饭,因为“好吃才是硬道理”——再普通的食物也会有自己的讲究,而且这讲究就在每个天津人心中。
有网友在天津打车去餐厅,出租车上司机一路上都在宣传天津美食。推荐的倒是简单实惠——云吞、嘎巴菜,但仔细一听全是细节:来点麻酱,抓点香菜……连怎么吃都给您安排好了。
天津的美食里,碳水的地位不可小觑,煎饼馃子、狗不理包子……这些如今闻名全国的小吃最初都是码头工人的“扛饿神器”,所以碳水就是YYDS。
天津最火的“西北角早市”,凌晨5点就有人排队,要的就是一大早开始炫碳水的快乐。只是天津这个地方的碳水还是颇有地方特色的,最能体现天津人精神状态的碳水小吃就是——银丝卷。
银丝卷又叫“ins卷”,看似普通,内里却大有乾坤——入口就能品尝到面食特有的香甜,炸一下变成“金丝卷”更是松脆可口。
那为什么这个小吃最有天津特色,因为银丝卷就是面头里面裹面条,碳水配碳水,体现的是天津人最朴素的精神内核:逗你玩儿。
当然天津的好吃的,不只碳水,还有河海两鲜。
天津人吃这两鲜颇有讲究,因为天津是鱼盐之乡,九河汇聚之地紧邻渤海,海水倒灌海河,咸淡水交汇处的河海两鲜味道自然是极为特别。
所以在天津,每个季节都能品尝到不同的河海两鲜。春吃河豚,夏吃虾,冬天来点蟹子。这也使得天津菜更加讲究时令。
天津还有很多和吃有关的俏皮话,比如“当当吃海货,不算不会过”,这里的“当当”指的是典当物品。再比如“天津卫的鱼——口口香”,这里说的是物产;“烙饼卷蚂蚱——夹(家)吃去”,这里提到的就是地方小吃了。
有人说,天津人“嘛都不叫事”的心态是一种“吃饱了,心宽了”的底气。无论是坐在五星级酒店里吃鱼翅,还是蹲在胡同口啃煎饼,天津人都能吃出一样的满足感。
因为人生在世,吃好喝好,乐呵就好,\"嘛都不叫事\"——这就是“天津精神”。
这种\"嘛都不叫事\"的”天津精神”可以追溯到天津悠久的码头文化。
作为北方重要的漕运枢纽,天津人见惯了南来北往的商船,早就练就了一身\"见怪不怪\"的本事。在码头上讨生活就是靠天吃饭,今天可能满载而归,明天也许颗粒无收。时常的不确定性让天津人学会了随遇而安,学会了随时给自己找个乐儿。
是的,天津人这套幽默生活的基因与天津的历史密切相关。津派文化研究代表人物谭汝为教授曾分析过为什么天津人这么松弛。
说到底,天津这地方可能没有天津人,早年间这里一直是移民城市,清末的一次户口调查就显示,三代都是天津人的只有不到3%。各种文化融合使得这座城市先天就具有极强的包容性。
而作为商埠城市,南来北往各地客商做生意,讲究个和气生财。你一句哥哥,他一句姐姐,彰显的就是一份友好和尊敬。
还值得一提的是,天津人都是见过大世面的。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天津,洋务运动的中心在天津、北洋新政在天津、五四运动主要发祥地之一也在天津,天津人见的多、知道得多,素材就多,聊天的时候就有意思。
而大量市民需要文化生活,具有市井气、江湖气的天桥码头汇聚了曲艺界各方神圣,快板、相声也在此繁荣。
天津人从小在各种曲艺品类下熏陶,自然就练出口才来了。
以上种种,不仅让天津人成为了松弛感的代表,也让天津这座城市常年盘踞在中国“佛罗里达”相似榜第一名。以至于很多人光是听到天津话,就忍不住嘴角上翘。
当然,如果你想要学习天津话,网上有大把教程可以选择,甚至可以进行津英双语教学。
只是既然气氛已经烘到这儿了,就让我们来学习下最常用的几句天津话,体会下天津人的幽默日常吧——
yes adv. 是
例句:这天可yes我了
side n.一边
例句:你嘴里side嘛?
cinema n.电影院
例句:cinema教你这么学英语的
盛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